MENU
新闻中心
NEW VARIETIES
联系方式

地址:
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未来路南端

电话:
0371-65330981

邮箱:
suowangzhan@163.com

所内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所内新闻

扎根宁陵数十载 换得梨花满园香

来源:综合管理处 作者:齐文莉 2022-06-27 17:27:00 浏览量:

宁陵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,黄河故堤横穿东北部,属黄河冲积平原,以沙土和两合土为主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宁陵县流传着一句俗语:宁陵县,穷光蛋,除了大坑没啥看。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积极响应毛主席“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”的伟大号召,派出黎彦、崔致学、高德良、余旦华等来到宁陵,他们满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和对农民的淳朴感情,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,默默奉献,为曾经风沙弥漫、百姓穷困的黄河故道地区一步步脱贫致富,变成花果飘香的幸福之乡,无怨无悔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。

满怀初心  宁陵起步

黎彦, 1925年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,1946年考入河南大学理学院生物系,后转入农学院园艺系,从此与园艺结缘一生。1961年,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调至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,一直从事果树害虫的研究与防治,为解决黄河故道地区果树病虫害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,也为宁陵精神奠定了基础。

宁陵县是金顶谢花酥梨原产地,金顶谢花酥梨已有700多年栽培历史,明弘治年间被列为皇家贡品。1964年,研究所派黎彦、崔致学等在宁陵县石桥乡刘花桥村长期驻点,服务当地发展果树产业。上世纪60年代初,条件落后交通不便,往返驻村需长途汽车加大马车加步行,驻村后在村民家吃派饭,多是红薯面窝头和红薯面条,顿顿盐水煮青菜,一点儿油都没有,住更是有漏雨屋和牛棚住就不错了。

7_副本_副本.jpg

黎彦(左一)、崔致学(右一)八十年代在刘花桥村作技术指导

虽然生活条件艰苦,但几位专家并没当回事,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。当时,刘花桥村梨树栽培管理技术落后,病虫害严重,酥梨产量极低。他们首先说服村支书,带头示范,并通过村支书召集广大梨农现场传授梨树修剪、施肥管理、人工授粉、病虫害防治技术,在每年最关键的冬春季修剪和管理时期,他们与梨农一起刮除病害树皮并监督焚烧,使几乎绝收的金顶谢花酥梨获得了新生,迎来了翻天覆地的转机,第二年的产量达到5万多斤,第三年突破了30万斤。1965年春,郑果所又增派了三位专家参与,他们以身示教、精心指导,酥梨产量连年递增。在刘花桥蹲点期间,专家们不仅与果农同甘共苦,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批农民技术员,实现了刘花桥村梨树的连年丰产丰收,宁陵全县成为酥梨生产样板村,并且大部分供应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,广大梨农在经济上翻了身,生活富裕了。村支书刘勤明,在百年梨树王上,精心挑选了24枚金顶谢花酥梨,用纸包好,装在木箱里,寄给毛主席,并且附上了一封感谢信:您派来的技术员专家已经到俺村了,梨已经见效果了,结的梨还大还好,请您尝尝。毛主席品尝后风趣的说,“吃了宁陵梨,不思他乡果”。第二年的正月初八这一天,他们收到了毛主席的一封亲笔回信和4块钱的梨款。

持之以恒  宁陵精神

1993年-2005年,刘花桥村不定期邀请黎彦、崔致学、陈汉杰、周增强、黄显淦、魏闻东、冯桂馨、杨健等专家,到村传授新技术,解决新问题。1987年黎彦离休后仍然关心宁陵梨产业发展,1993年,年近七旬的她和崔致学研究员又再次作为技术顾问驻点刘花桥村,她不顾身体年迈,指导解决梨树生产上的新问题,并积极为当地争取黄淮海酥梨基地开发和建设资金;1995年-1996年,为了宁陵县争取黄淮海酥梨基地开发和资金,邀请魏闻东等专家来宁陵县论证酥梨扩大面积的发展前景。黎彦在宁陵县一直服务到2014年。通过专家们持之以恒的驻村指导,把技术辐射到大部分梨树生产地区和县属园林场,使金顶谢花酥梨形成了规模化、产业化、商品化、优质高产的知名品牌,广大梨农走上了富裕之路,宁陵县也于1998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的优质酥梨生产基地。刘花桥村富裕了,但刘花桥人不忘在梨树无收的困苦年代,是郑果所的专家与果农同甘共苦,使老梨树恢复了青春,全村梨树走向了稳产高产。为了表达感恩之情,2008年11月,该村果农自发集资在宁陵县20万亩梨园中央,竖立起一块高达3.8米的功德碑,镌刻了黎彦、崔致学、高德良、余旦华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名字,记载了数十年来郑果所专家在刘花桥村指导技术所做的突出贡献。黎彦作为突出贡献者被邀请参加了隆重的揭碑仪式。宁陵谢花酥梨的发展,浸润着郑果所老中青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心血。目前宁陵县梨树种植面积22万亩,产量达到13亿斤,产值达到15亿元,极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,为宁陵县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昔日黄沙漫天、一穷二白的黄河故道,变成了美丽富饶的花果之乡,幸福之乡!

图片1.png

宁陵百姓感恩专家自发树立功德碑

斯人已去,精神永存。2021年宁陵县豫剧团创作了大型现代豫剧《黄河故道梨花开》,就是讲述了郑果所扎根宁陵60年服务梨产业发展的感人事迹。黎彦曾说:“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知识分子,热爱所从事的植保事业,几十年来契而不舍的探索,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。我把爱党、爱国、爱人民的思想融入到我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。在此过程中,我感到充实、幸福和快乐。”在以黎彦为代表的“宁陵精神”的引领下,郑果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始终坚守宁陵六十多载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让荒沙变绿洲,让生态更优美,让果农更富裕。看今朝,赏万顷梨花,观万顷果园,品宁陵酥梨,喝甘甜之水,享长寿之地,过“梨想”生活。这正是: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功德碑,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。

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,新的挑战、新的机遇,再一次摆在郑果所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,要把传承和弘扬三代科学家呕心沥血形成的“不忘初心、扎根沙地、攻坚克难、造福百姓”的“宁陵精神”,同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结合起来,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“四个面向”重要指示要求,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,赋予“宁陵精神”新的时代内涵、绽放新的时代光芒,谱写新的时代篇章,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
66_副本.jpg